全中国的化肥厂都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农业大国已经在努力减“肥”。
2015年,中国提出“化肥零增长”的目标:2015年到2019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2019年已经即将过去,我国2017年年末已经实现了上述的一些主要目标:农药使用量连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来个村干部,穿条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签署的第一份商业协议,是引入中国13套世界最大规模的合成氨装置。邓小平回访的最大订单,是从美国购买尿素和磷酸二铵,二者都是肥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说,化肥养分浓度高,劲儿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化肥中的养分是传统有机肥的10倍以上。一亩农田10公斤的氮素供应只需要25公斤左右尿素,一个劳动力徒手半天就可以完成运输和施用。传统农业需要许多人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张福锁目前担任了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玉米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工作的首席专家,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化肥减量增效是“化肥零增长”三个试点之一。
当时的人们穿化肥袋子改制的裤子,很多产自日本,棉绸,不吸水,印字很难洗掉。一句流行的顺口溜是:“来个村干部,穿条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后来,中国的科学家自主创新了现代化的工业氮肥体系。1990年,中国超过苏联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生产国,2005年中国磷肥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我们的化肥这么快地发展,在全世界都是奇迹,其中,政策永远是第一位的,使劲鼓励。”崔振岭说。
把耕地看作银行,存粮于地
有机肥生产线现场
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化肥用量最高的国家,是全球平均用量的3.4倍、非洲的27倍。
辽阔的大地被化肥喂“饱”,直至不得不减“肥”。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本身是一种养分,无毒无害,提供作物生长需要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崔振岭说,适量使用化肥,可以让果更香、瓜更甜。但作物吸收过多,就跟人“三高”、发胖一样,抵抗力下降,“作物倒伏,产量会下降,病虫害增加,农药加重,品质也会下降。
”多余的养分吸收不了,排到水中,进入地下,污染地下水,通过径流,污染河川,形成面源污染,富营养化和温室效应的形成过程中,都有化肥里的元素。
金书秦开玩笑称自己“常在粪坑里行走”,在农村见过很多“污染揪心带”:农村的河边往往最脏,农药和化肥的袋子漂着,垃圾也在河边烧掉,“生态系统局部崩溃,鱼虾不可能活了”。
边进口边积压库存,好粮入库而差粮入市。有农业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进口玉米比国内玉米便宜,国内国际价格“倒挂”。
过去,中国的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镰刀弯”区域,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延伸,状如镰刀弯,成吨成吨的化肥撒向这片土地。现在,挂在北方农村窗前屋后的玉米不再增长,它可能失去“作物之王”的桂冠,政策引向种植大豆、杂粮。
2016年,玉米产量在保证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实现12年来首次下降。“我们有勇气,也有底气提下降。”金书秦表示,根据农业部的规划,到2020年要减掉5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
“之前玉米临时收储价取消,价钱跌了很多,市场逼你不去种了。”金书秦说。“两只大手”都在调节种植结构。
另一项“化肥零增长”的试点——测土配方施肥试点也在推进。这项技术是为土壤“体检”,因地制宜施肥。张福锁说,测土配方施肥数十万个试验证明,精确施肥可以实现每亩粮食作物减肥5公斤、增产5%~8%、增收100元的效果,而果菜茶等经济作物可以每亩减肥20~90公斤、增产10%~20%,增收超过2000元。
“以前我们追求的是产量,只能涨,像工资一样,降一块钱也不行,化肥是保证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使用量也在一直涨。”金书秦说,“现在是保产能,注重耕地的质量等级,把耕地看作银行,存粮于地。”
他把“化肥零增长”比作开车,先踩刹车,刹住了才能挂倒挡,最终要负增长。
对化肥厂来说,如果不及时调整方向,国内市场的好日子可能已经到头了。施肥自古是农耕文明的精华,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人们就学会将植物焚烧留下养分;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化肥业因化肥而“肥”。但今天,化肥业必须适应人们正在寻找的更理性、无害的施肥方式。